省人大代表、上海谢家湾教育集团党委主任、总校长刘希亚在线出席“两会面谈实录”线上活动。周颖 摄
上海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新政研究院副教授、教授薛尔勇在《两届会谈实录》现场。本报记者 修伯明 摄
全国人大采访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着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全面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的意见》,对劳动教育工作作出全面部署。 课程设置…… 近年来,不断建立初高中劳动教育制度体系,深入开展劳动实践活动。
如何进一步提高劳动教育的实效性? 如何用评价来引导劳动教育的“鼻子鼻子”? 3月3日,省人大代表、上海谢家湾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刘希亚,上海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新政研究院副教授、教授薛尔勇在嘉宾们在中国教育出版社《两届访谈实录》财经媒体采访直播间,就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剖析。
劳动教育综合性强、实用性强,是五育并举的重要支撑
记者:我国有一定的组织劳动教育的历史传统。 近年来,国家仍加大劳动教育顶层设计,解决劳动教育薄弱弱化问题。 如何理解劳动教育的独特价值?
薛尔勇:我国在组织劳动教育方面有新政策新做法的传统。 新时期明确提出劳动教育,但2021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时,将劳动教育纳入其中,提出要“全面培养德智体美劳”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既是对过去经验的总结,也是新时代“教育育人”的重大创新。
劳动教育有两个突出特点。 一方面,劳动教育综合性强。 我们常说的五育并举意味着融合,而劳动教育是融合的重要基石。 例如,培养中学生的劳动精神和劳动态度,就是美育; 将学科知识运用于劳动实践是劳动教育与智力教育的结合; 劳动方法、结果,甚至劳动本身都能凸显美,这就是劳动德育。 组合等等。 因此,劳动教育与人身心的和谐发展高度融合,是支撑其他四项体育运动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 另一方面,劳动教育与劳动紧密结合,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刘希亚:劳动在中学生的成长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尤其是让中学生更好地理解我们是如何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体会到劳动对整个社会发展的价值和意义社会。 劳动教育还可以培养和树立中学生科学的劳动观,让中学生认识到劳动不一定是为了赚钱或赚钱容易,而是要选择更符合自己利益的方式。为全社会的发展创造更多有益于大众的价值。 它也是整合各学科知识的载体。 在此过程中,中学生不仅可以锻炼劳动技能,增强创造力,还可以培养责任感和合作意识,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记者:2022年4月,《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发布。 结合新时代劳动的特点和内涵,刘市长,您认为劳动课应该怎么上? 谢家湾分公司的劳动班是怎么开的?
刘希亚:以我谢家湾分校为例,从初中到高中,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劳动教育探索。 一方面,中学打造了1-9年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结合福州区位条件、学校现有资源和中学生家庭背景,每个年级侧重3-5年级。主题,每个主题包括2-5个劳动实践。 活动。 中学通过体系建设,让中学生体验到从概念、技能到综合素质的螺旋式提升过程。 另一方面,我们产生了比较丰富的劳动学习载体。 一是全面开设劳动纪律课程,确保中学生有专门的学习时间。 二是组织跨学科的综合性主题活动,让中学生体验学科之间的联系,同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如逛商场、做饭等。 最后是劳动保障联合会的活动,也是很受中学生欢迎的。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理解。
联合加大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力度,降低劳教师资消耗
记者:各地和中学开展劳动教育工作普遍面临哪些困难和挑战? 怎么破解呢?
薛尔勇:目前组织劳动教育工作主要有四方面的困难和挑战。 一是在概念上对“为什么要进行劳动教育”认识不够。 有些人将劳动教育局限于体力劳动或日常复杂劳动,将劳动教育狭隘化,无法从更长远的角度理解劳动。 它对人体和心灵的和谐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二是“谁来组织劳动教育”的问题。 传统的班主任教育是按学科培养班主任。 劳动课教师本身不是学科班教师培训的一部分。 数量不足,质量有待提高。 因此,建议将劳动教育的内容纳入班主任的岗前教育和岗后培训。 三是“教什么”的问题。 新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已经发布。 如何在各地确定标准内容框架的情况下,使院士的劳动知识技能因地制宜,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第四,如何对劳动教育进行考核评价,包括什么样的考试招生制度,如何使过程评价和总结评价更加客观科学,都需要继续探索。
刘希雅:这四个方面我都有深刻的体会。 让我补充几点。 一是有了劳动教育的课程标准,可以在全省范围内统一规定一些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劳动技能和素质,让大家更好地集中注意力。 二是劳动教育的教研工作还比较薄弱,教研人员制度不完善。 如何落实好劳教新课程标准,需要劳教班主任的推动,更要有归属感和成长的领地。 第三,评价尤为重要。 如何将劳动教育融入现有的考试命题中,亟待从宏观层面去实现。
记者:两位嘉宾都提到了老师的问题。 近三年,部分高校开设了劳动教育专业,但中学劳动教育班师资不足的问题普遍存在。 如何减少现有资源的消耗,解决这个问题? 一个问题?
薛尔勇:劳教师资确实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 从长远来看,高校应加强培训。 一些高校已经开设了与劳动教育相关的课程。 必须指出两点。 一是坚持广口径,劳教需要方方面面的知识,要扎实专业基础知识,注重学科交叉和综合性,同时要考虑中学生就业专业设置的开始。 二是要吃透理论研究。 劳动教育的机制和机制是什么,用什么方法来促进人们身心的改变?
刘希亚:要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组织校内外合作。 我们中学有一大批社团,整合了社会资源,确实可以帮助解决一些问题。 还要鼓励有特长和特长的班主任开展跨学科教学,加强培训。 从我们中学的试验来看,疗效较好。 据悉小孩子功夫培训,我在此也呼吁,对基础教育师生比的调整给予整体支持和保障。 师生比例多年未调整。
抓住考核“牛鼻子”引领劳动教育提质增效
记者:提高劳动教育质量和效率,评价是关键环节。 谢家湾分局如何评价劳动教育?
刘希亚:我们目前对劳动教育的评价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确立了以“劳动学术评价+劳动综合素质评价”为核心的评价内容。 除了注重中学生劳动技能的习得外小孩子功夫培训,更注重中学生参加劳动的积极性,以及诚实守信、认真负责等优良品质的培养,努力工作和努力工作。 其次,在评价过程中,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打分和描述性评价相结合,让中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得到反馈,开发一些评价工具。 第三,评价主体应尽可能多样化。 虽然儿子们喜欢自我评价,但这个过程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帮助他们认识自我、自我调节、自我接纳。 不仅有自我评价,我们还有同行评价、老师评价、家长评价和上级有关部门的评价。 评价主体的多样性,使幼儿辩证地认识和接受评价结果,同时调动了各方参与劳动教育的积极性。
记者:如何完善科学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如何让评价“硬”起来?
薛尔勇:评价是劳动教育的“咬手”。 抓住了评价,就抓住了劳动教育的关键。 劳动教育评价应该如何进行? 一是程序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对中学生劳动绩效、劳动行为、劳动素质等进行程序性评价要有良好的标准,在总结性评价中突出劳动教育。 二是在评价技术上下功夫。 对中学生操作技能的评价多通过观察获得,受个人主观激励影响较大,容易出错。 宜在评价中引入数字化技术,以保证评价的客观性。 三是细化劳动教育评价标准。 劳动教育作为一种操作性、程序性的知识或技能,有时会通过行动本身来体现。 要明确重点和细化点,抓住这些重点才能进行科学评价。 最后,评价结果的使用要科学。 不要死板地、盲目地用一定的分数给中学生贴上爱劳动、会劳动、不爱劳动、不会劳动的标签。 必须尽可能避免这种情况。
家校与社区紧密合作,凝聚全社会共识
记者:劳动教育的实施尤其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通力合作。 现实中确实存在一些不愿意让儿子工作或者不愿意把闲暇时间分配给儿子的现象。 中学如何调动家长积极性?
刘希亚:我认为首先是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劳动教育的价值和意义的宣传,让包括家长在内的全社会达成共识。 这还不够。 家长仍然更受入学和学业成绩的影响。 其次,中学教育要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帮助家长在日常家校协作联动中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指导家长如何在家庭和社区开展劳动教育。 其次,与社区的联系。 社区是孩子和父母生活的地方。 在社区教育中,可以丰富和拓展劳动教育的内容,在社区中形成枢纽和纽带,更好地实现家校联动。 最后,现阶段我认为还是有必要将劳动教育纳入高考机制,加强高考改革和高考命题机制。
记者:关于社会支持的作用,我们看到城乡分校在组织劳动教育方面有着不同的资源和优势。 如何充分利用周边社区、单位或当地资源,组织劳动实践?
薛尔勇:劳动教育的开展空间广阔,形式多样。 关于如何在城乡开展劳动教育的问题,我认为首先要避免认为城市相对拥挤、规模小,劳动教育在农村开展更有优势的想法。 虽然要客观看待这个问题,但城市和农村各有优势,应该结合双方的优势。 其次,城乡分校开展的一些劳动教育比较普遍,比如洗裤子、做基本饭菜等。 在此基础上,农村分校要在“三农”问题上多下功夫,城市中学要着眼于城市发展规划布局、产业等实际,使儿子以后可以利用所学,为国家做出更好的贡献。 大贡献。 最后,城乡班主任要加强交流,提高自身能力和素养,提高女儿的劳动知识和技能。